【考拉的栖息环境】
考拉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岛屿、高大的桉树林以及内陆的低地森林等各种环境。然而,数百万年前,考拉的祖先却是生活在热带雨林中,长期的进化,使得考拉逐渐地退出了原有的栖息环境。野生的考拉只会在适合其居住的地方出现,其中有2个重要的因素必不可少,其一是居住地必须有考拉首选采食、并有适宜的土壤和降雨来保证生长的树种(包括非桉树树种)存在,其二是早已有其它的考拉在此定居。
研究表明,即使已知曾被考拉选择用作食物的树种存在,都不能保证考拉种群数量的稳定,除非有考拉首选的或特别喜欢的1、2种树分布于该地区。
所以,这就是仅仅种植考拉一般能采食的树种并不是个好主意的原因,为恢复考拉的栖息环境而遗漏种植关键树种,往往只会徒劳地浪费时间和精力。
【考拉的食物和消化】
考拉是一种对食物非常非常挑剔的动物,它仅以采食澳大利亚的桉树叶为生,而桉树叶含纤维特别高、营养却特别低,而且对其它动物来说,还具有很大的毒性。为了适应这一低营养的食物,长期以来,考拉进化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系统与机制。考拉的新陈代谢非常缓慢,从而保证食物可以长时间地停留在考拉的消化系统中,并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。而这种非常低下缓慢的新陈代谢活动,同时也让考拉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能量,保存体力。所以,我们就会经常看到,考拉每天会睡上18-22个小时!
考拉的消化系统也尤其适应这些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的桉树叶。一般认为,这些毒素是桉树为了防止食叶动物采食树叶而产生的,而且桉树生长的土地越贫瘠,产生的毒素就越多,这也可能是考拉只吃少数几种桉树叶、有时甚至竭力避免生活在某些桉树林的原因之一。
考拉有一个特别的消化纤维的器官----肓肠。其它动物,例如人类,也具有肓肠,但与考拉长达2米的肓肠相比,简直不可同日而语。肓肠中数以百万计的微生物,将食物中的纤维分解成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。尽管如此,考拉所吃进的食物中,也只有25%被消化吸收。由于通过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就能够满足考拉的需要,所以,考拉很少饮水,尽管在干旱季节,桉树叶中的水分含量会大大降低。
一只考拉每天大约采食200—500克的桉树叶,考拉的牙齿也非常适合于处理这些特殊的食物。尖利的长门齿负责从树上夹住桉树叶,而臼齿则负责剪切并磨碎。门齿与臼齿间的缝隙地带,可以让考拉的舌头高效地嘴里搅拌混和食物团。考拉对食物非常挑剔、甚至有些偏执。在澳大利亚,桉树的种类超过600种,但考拉却只对其中的极少数种类感兴趣。在有些地区,考拉甚至只吃一种桉树叶,多时也不过2、3种。当然,也有一些其它种类的树叶,包括非桉树类植物,偶尔也被考拉极少量的采食,或被用来当作坐垫或睡垫。
不同种类的桉树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不同地区,因此,分别生活在维多利亚与昆士兰的考拉,可能会吃完全不同种的桉树叶。可以想象一下,每天都吃同样的食物会是一件多么枯燥而令人厌烦的事情,所以,考拉有时也会尝试采食其它植物,例如金合欢树叶、茶树叶或者白千层属植物。
【考拉的身体特征】
考拉非常适于树栖生活。尽管不象其它诸如树袋鼠之类的树栖有袋动物一样,考拉并没有明显的尾巴,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出色的平衡感。考拉肌肉发达,四肢修长且强壮,适于在树枝间攀爬并支持它的体重。前肢与腿几乎等长,攀爬力量主要来自于发达的大腿肌肉。
考拉的爪尤其适应于抓握物体和攀爬。粗糙的掌垫和趾垫可以帮助考拉紧抱树枝,四肢均具尖锐的长爪。前掌具5个手指,其中2个手指与其它3指相对,就象人类的拇指,因而可与其它指对握,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紧握物体。脚掌上,除大脚趾没有长爪外,其它趾均具尖锐长爪,且第二趾与第三趾相连。
当接近树木准备攀登时,考拉从地上一跃而起,用它的前爪紧抓住树皮,然后再向上跳跃攀登。所以,当一棵树成为考拉的家域树而被经常攀爬的时候,考拉的爪在树皮上留下的刮痕就非常明显。另一个证明某棵树被考拉所使用的标记就是,在树基部会有考拉小球状的排泄物。
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,当处于安全的家域树上的时候,考拉会自然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坐姿和睡姿,同时也会因为躲避太阳或享受微风向而不停地在树上移动位置。天气炎热时,考拉会摊开四肢并微微摇摆,以保持凉爽,而天气变冷时,则会将身体缩成一团以保持体温。
考拉下树的姿势是屁股向下地往下退。考拉经常下到地面并爬到另一棵树上去,这时,它们常遭到家狗、狐狸、澳洲野狗的攻击,或是被过往的车辆撞死撞伤。考拉能游泳,但只是偶尔为之。
考拉身上长有厚厚的皮毛,这对它们保持温度的恒定很有利,而且,下雨时还可以当雨衣使用,以免身体遭受潮气和雨水的侵扰。考拉的皮毛呈现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种颜色,其中胸部、颈部、四肢和耳朵内侧具白色斑块。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块特别醒目的棕色香腺。
考拉尾部的皮毛特别丰厚,这是因为考拉经常将它作为坐垫来使用的缘故,而且常常被污染,以致考拉下到地面上屁股朝向你时,一时会难以发现它的存在。
成年雄性考拉体重一般在8-14公斤之间,而雌性则为6-11公斤,分布在南部的考拉,因为需要适应较寒冷的气候而拥有较大的体重和较厚的皮毛。
考拉大体归属为夜行性动物,在夜间及晨昏时活动旺盛,因为这比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活动更能节省水分与能量消耗。考拉平均每天花18-22小时的时间来睡觉和休息,仅剩余4个小时用来采食、活动、个人卫生清洁及与其它考拉进行交流。过去,因为考拉几乎整天都在睡觉,所以,人们以为考拉是采食了桉树叶而中毒的缘故。考拉这种几乎整天都昏昏欲睡的状态,实际上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进程中形成的适应低营养的食物、同时节省能量消耗的有效的低新陈代谢适应机制。
考拉最明显的特征是鼻子特别发达,它让考拉拥有高度发达的嗅觉能力,能轻易地分辨出不同种类的桉树叶,并发觉哪些可以采食,哪些有毒而不能采食。当然,也能嗅出别的考拉所遗留标记的警告性气味。
考拉会发出多种声音与其它考拉进行联系和沟通,雄性考拉主要通过吼叫来表明它的统治与支配地位,从而尽量避免打斗消耗能量,并向其它动物表明它的位置。
雌性考拉不象雄性那样经常吼叫,但也不一定,例如交配时,雌性会发出急促的尖叫声,给人以正在相互打斗的印象。母考拉与小考拉之间也会发出轻柔的滴答声、啸叫声、温和的嗡嗡声和咕哝声,温和的呼噜声则表示对对方的不满。但是,当考拉感到害怕时,都会发出一种类似婴儿哭叫的声音,同时伴随着颤抖和摇晃。考拉也会用它们的腺体产生的气味在树上进行标记。